共和国两任总理关注从地中海北岸到蜀中盆地

栏目:媒体报道 发布时间:2007-03-23 作者: 李晓东,何玉文 来源: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2006年10月10日,91岁高龄的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原副所长徐纬英教授致信温家宝总理,信中说:“我看到了四十年前周恩来总理指示引种的油橄榄和后来历年栽种的油橄榄,树干直径都已四五十厘米,枝繁叶茂,花蕾串串,绿树成林,长势喜人。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2006年10月10日,91岁高龄的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原副所长徐纬英教授致信温家宝总理,信中说:“我看到了四十年前周恩来总理指示引种的油橄榄和后来历年栽种的油橄榄,树干直径都已四五十厘米,枝繁叶茂,花蕾串串,绿树成林,长势喜人。实践证明,油橄榄已在中国安了家。”并对我国的油橄榄产业发展提出看法和建议。次日,温家宝总理批转林业部等相关部门:“徐纬英同志奋斗四十余年,成功引种了油橄榄,实现了周总理的愿望。她的事迹和精神感人至深。要继续努力,发展我国油橄榄事业。”在共和国两任总理的关心下,油橄榄从无到有,开始新的产业之路。

  在绵阳,20万亩油橄榄绿色长廊规划正在国家和省林业调查勘察设计院专家指导下进行。未来几年,从绵阳前往盐亭县的沿途公路两侧,将呈现具有地中海风光的油橄榄植物带。

  与此同时,广元、西昌、攀枝花、达州等地开始成规模扩大油橄榄种植面积。

  油橄榄,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从地中海地区引进。这一重要的经济林木,经历40余年波折后,价值日益凸显,被国家林业局列入重要的生物质油料项目加以发展,正给西部乃至更多适生区的农民带来致富希望。

  91岁高龄专家全程参与“油橄榄树王”在三台

  2006年4月22日,徐纬英风尘仆仆赶赴绵阳。她到达科技城绵阳后没有丝毫停顿,直接驱车赶赴魂牵梦绕的三台县建设镇白毛山。4月的川西北,田园如画,但车窗外的景致并未触动她,因为她一直想着自己种下的油橄榄———1963年12月31日,地中海北岸,阿尔巴尼亚,周恩来总理第一次来到此地,开始为期9天的友好访问。第二天是元旦节,在驻阿使馆为周总理举行的元旦欢迎晚会上,周总理问前去参加晚会的徐纬英来阿做什么。早在延安时期便与周总理熟悉的徐纬英简要汇报了在阿考察油橄榄培植、加工的情况。周总理听了很高兴,说油橄榄是个好树种,橄榄油是地中海沿岸人民的主要食用油,我们要引种……

  回忆那段经历,徐纬英激情不减当年。P4240060AAA_conew1.jpg

  为回报中方长期援助,阿方决定赠送周总理1万株油橄榄苗木。1964年3月3日,周总理与阿尔巴尼亚两位专家共同在云南省昆明市海口林场栽下一株油橄榄树苗,并修枝、培土,油橄榄树正式从地中海北岸到中国落户。这一年,阿方赠送的油橄榄树苗分配给8省区12个引种点试种。1965年,昆明海口林场和湖北林科所共有20株油橄榄第一次开花;1966年,6个引种点94株开花,22株结果,创下油橄榄在中国土地上首次开花结果的历史。

  汽车飞驰,熟悉的山路进入徐纬英视野。当年,她无数次在这条路上奔波。翻过一道道山梁后,白毛山豁然出现在公路前方。从山顶到山脚,一层浓密的墨绿将白毛山遮得严严实实,与周围山头柏树的颜色截然不同。此时,徐纬英的双眼有些模糊,30年前的生活场景历历在目。

  自1974年,徐纬英便常年呆在绵阳,与当地林业工作者和农民一道,在缺水的三台、盐亭等地荒山上种植油橄榄。仅在白毛山上,便栽种了300亩1万多株。“白毛山当年是不长树的地方,山头光秃秃的,只有零星的马桑。给橄榄苗找窝还得动用雷管,一个个炸出来。”徐纬英回忆,到1980年,我国油橄榄总株数已达2000万株。“但由于一些地方发展速度过快,粗制滥造,质量较差,给油橄榄的发展造成灾难。此后,油橄榄株数急剧下降。1985年,全国保存油橄榄500万株,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徐纬英不无遗憾。上世纪80年代末,承担油橄榄生产任务的两个主体———国营林场和社队林场先后出现资源危机、资金危困,油橄榄资源锐减。

  白毛山脚下,三台县苗圃基地平房依旧,两台原始的压榨橄榄油的机器仍在,但已废弃不用,被更为先进的机器替代。当年,徐纬英与三台人一起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从事油橄榄产品开发的企业。看到当年的老朋友肖剑等人仍在坚持油橄榄的科研和产业开发,徐纬英欣然将这个企业命名为华欧油橄榄公司,寓意欧洲的橄榄树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壮大。

  在工作人员搀扶下,拄着拐杖的徐纬英坚持要登上白毛山顶。一路上,30年前种植的幼苗已长成胸径三四十厘米的大树,米黄色的油橄榄花密密麻麻缀满树梢。到山顶,徐纬英丢下拐杖,摆脱工作人员搀扶,径直冲向山顶中央的大树。她清楚记得,1974年自己亲手种下的这棵油橄榄,直径50多厘米,树冠覆盖近百平方米,被省林科院专家誉为中国“油橄榄树王”。得知这棵“树王”最高年产鲜果118.6公斤时,徐纬英欣慰地笑了。

  从山顶望去,周围山头油橄榄郁郁葱葱,当年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丰收的油橄榄园。“有人曾对我说,绵阳的油橄榄只剩下我种的一棵树了。眼前的景象却相反,保存得很好。”

  专家们在野外安家探寻四川是否为油橄榄的家

  2006年12月22日,川北气温骤降,早晚的霜将山头的草打成枯黄。在绵阳游仙区小木见沟镇利民村华欧油橄榄示范园里,刚种下不久的油橄榄苗青翠欲滴,小如指甲的叶片在寒风中傲然挺立。省林科院研究员黎先进整天与这些小树为伍,晚上就住在山顶的临时住房内。“至少半年时间在各地的橄榄园里,已经习惯了野外生活。”

  贫瘠、干旱的地方及山区适合油橄榄生长。“引种油橄榄,最为重要的是弄清是否适合在四川生长。”黎先进回忆,四川1960年将油橄榄作为科研树种引种,为便于观察,引种的少量油橄榄就栽种在成都的沙河堡,1964年,这些科研用油橄榄又搬到泸州的泸县和重庆的歌乐山种植。不过,油橄榄进入生产领域,还是从1964年在周总理关心下的引种开始。40年里,黎先进大部分时间在全省各地的橄榄园里。“我们在巴中、西昌、达州、广元等地进行了小型试验,基本摸清了哪些地方适合种植。”油橄榄喜欢碱性土壤,长马尾松的地方就不行,必须对土壤进行改造。“巴中地区就不太适合。”而长柏树、马桑的地方大多适合其生长。在黎先进的地图上,油橄榄适生的区域覆盖了大半个四川。我省的安宁河谷、白龙江流域以及川西北的绝大多数地区均属适生区。油橄榄种类非常复杂,不同地方、不同成熟期、大叶和小叶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品种。黎先进和伙伴们已成功选育出10余种适合四川的油橄榄树种,正在各地推广。

  油橄榄专家张崇礼、李聚桢介绍,四川绵阳、广元、西昌,甘肃武都、云南永仁等市县,都把发展油橄榄列入退耕还林、扶贫开发、荒山荒坡治理工程项目中,油橄榄种植开始升温。他们初略统计,四川、云南、甘肃三省现有油橄榄面积超过40万亩,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西南地区成为我国油橄榄发展的希望。而据省林业厅最近一次摸底调查显示,四川的油橄榄现存数量在30万亩以上,仅长江造林局的油橄榄就接近20万亩,广元、达州、凉山等地都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

  在省林科院进行的小型试验中,我省油橄榄鲜果年产量每亩可达300-350公斤,每公顷产量约5000公斤。进入盛果期后,亩产大幅提高,基本达到原产地地中海的生产水平。黎先进解释,世界上将每公顷年产1500-3000公斤的鲜果产量定义为集约化产果量水平,3000-8000公斤定义为高产,高产实际上在原产地也很少。

  20年前,中国第一瓶橄榄油从三台走出20年后,油橄榄正在被重新认识

  华欧油橄榄公司的总经理肖剑最近非常忙,不停带着有意投资油橄榄产业的企业参观位于游仙区和三台县的油橄榄示范园。肖剑的生命和油橄榄结下不解之缘。从上世纪70年代到今天,从在三台种树开始,肖剑一直在追逐中国的油橄榄。

  30年前,肖剑便与徐纬英一道,在三台的山梁上种油橄榄树。1974年,绵阳成为全国第四批引种油橄榄的地区。4年过后,三台栽种了50多万株、10多万亩。急于求成使得三台的油橄榄良莠不齐,有的地方几年不结果,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在鲁班水库的长寨子,8000多株树胸径已20多厘米,但结果少,农民有怨言。上世纪80年代,蚕桑兴起,农民铲掉油橄榄,种上了桑树。令人惋惜的是,这些油橄榄树很多是可以改造的。反复折腾,三台仅在建设镇、金星镇、富顺镇等地剩下一小部分,数量最大的就数建设镇白毛山附近这一片,每年产果超过1.5万公斤。

  白毛山这片油橄榄林,给绵阳带来至高的荣誉。上世纪80年代,世界粮油组织开始援助中国的油橄榄项目。意大利专家布代尔来到三台,看到白毛山长势良好的油橄榄,连声说:“我找到了中国的油橄榄之乡。”1987年,原三台县造林站站长王守仁将三台榨取的油样带到“橄榄油王国”意大利进行分析发现,三台油橄榄所产的油符合各项质量指标,在国内产地中品质上乘。1989年,在布代尔的推动下,世界粮油组织准备在三台建立油橄榄栽培示范中心和品种园。遗憾的是,世界粮油组织的援助因为其他原因耽误了。

  回忆这段历史,已74岁的王守仁唏嘘不已。“油橄榄未能迅速壮大,原因是多方面的。”种植过程中,油橄榄是耐旱、嗜硼喜钙的树种,但农民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发展过程中,急于求成,品种把关不严,扦插枝条必须是一年以上已木质化的枝条,但往往在繁殖时,很多枝条并未经历足够的时间。黎先进认为,还有选育的问题,结果理想的品种往往枝条少,结果少的往往枝条多。在急于追求数量的情况下,不结果的树种被大量繁殖。“这是深刻的教训。”

  肖剑认为,油橄榄发展经历挫折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尽管油橄榄浑身是宝,经济价值较高,但油橄榄从种植到结果通常要等上4年,甚至更长时间,进入盛果期必须8年以上。等待这么长时间,对于农民而言,无疑需要作出更多的前期投入和牺牲。这在并不宽裕的农民那里,更多的现实想法往往战胜长远打算。P4240064A_conew1.jpg

  1985年,三台第一次成规模地压榨出优质橄榄油。在那个年代,有人担心橄榄油不能吃,县上的工商部门不准上市。肖剑当时正在三台县工作。她说:“橄榄油是好东西,可以公开卖,出了问题我负责。”四川的第一批橄榄油得以公开销售。

  1986年,三台产的橄榄油第一次装入玻璃瓶里,在三台举行的秋交会上引起轰动。橄榄油有了正式包装,可以卖到更远的地方。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橄榄油。不过,当时人们对橄榄油的印象就是健美运动员涂抹在身上用,销量很小。“普通菜油1斤不到1元钱,橄榄油即使只卖2元,也很少人能消费。”肖剑记得,那时推销橄榄油,只有到大宾馆饭店缠着采购人员。

  “现在市场好了。”肖剑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力增强、对健康的重视,有“植物油皇后”之称的橄榄油身价倍增。“因为橄榄油的综合价值高,价格上涨到每公斤100多元。”市场前景让肖剑的所有心酸化为无形。

  国际橄榄油组织称,“中国是世界上最后也是最大的橄榄油消费国”,潜在年消费需求30万吨以上。最近几年,我国进口橄榄油从400吨增加到2005年的4500吨,翻了10倍,且进口量正以每年逾80%的速度在增长。国内外企业纷纷到四川、云南、甘肃等地投资发展油橄榄产业。

  20多年的产品开发,肖剑已将状如大枣的橄榄果开发成油橄榄保健品、化妆品、橄榄酒等,甚至橄榄叶也被开发成茶叶。“油橄榄浑身是宝呀,连枝条牛羊都特别喜欢吃。”油橄榄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

  四川油橄榄有巨大发展空间。

  状如黑枣的果子为农民增收加“油”油橄榄能成为农民的致富银行吗

  游仙区小木见沟镇利民村的田间地头,油橄榄种植技术人员有些窝火。橄榄树的主人将底层的树枝一一剪掉,只留下树顶端几根枝条,离地面1米多。“这种剪法使树型不好,会影响以后的采光和坐果,挂果后采摘非常困难。”技术人员介绍,最好的树型是中间镂空,尽量向四周发展。每个月,杨西镇都要对种植油橄榄的农民进行培训。

  油橄榄很适合在丘陵地区种植。丘陵二三层台地以上的地方,地势高,大多缺水,栽种其他植物收成很低,种油橄榄无疑是最合适的。技术人员介绍说,最大好处是不与农民争良田,可以利用林地、坡地、房前屋后干旱的地方种植。
徐纬英在绵阳小枧3.jpg  油橄榄市场走好,更多农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在三台县建设镇白坪村,村民白中玉将一亩多地种上了油橄榄。村里挂果的橄榄树每株一年要值好几百元钱,白中玉种了50多株油橄榄,两年之后挂果,如果按照现在的价格,每年可以增加收入五六千元。白坪村几乎家家种上了油橄榄,从几分地到几亩地不等。油橄榄寄托着他们致富的希望。

  记者从省林业厅造林处获悉,国家林业局正在制定全国油橄榄发展规划,作为未来重要的生物质油料之一,大规模发展已迫在眉睫。目前,全省油橄榄规划也进入最后评审阶段。今年,我省油橄榄种植面积要达到45万亩。2008年,四川油橄榄种植面积要突破80万亩、2000万株。2010年,将有1000万株投产,每株平均产果10公斤,可年产鲜果1亿公斤,榨取橄榄油2000万公斤,总收入可达30亿元。加上油橄榄保健品、化妆品、橄榄酒等系列产品,其经济效益就更可观了。

  “我们的目标是让农民种得放心,种得省心。”在游仙区小枧1000亩油橄榄产业科技园里,10万多株油橄榄苗木正在培育。肖剑说,以前,农民不愿意种油橄榄,一个重要原因是回报周期太长,而现在采用在苗圃里培育三四年再移栽的办法,种到农民地里,很多第二年就能挂果,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千说万说,关键是要给农民带来实际收益,农民才会支持并有积极性。”

  现在,绵阳上万亩油橄榄示范园正在抓紧建设,农民可以在示范园里了解到详细的油橄榄栽培过程。绵阳市农委和林业部门透露,将把油橄榄作为品牌产业打造,不仅要让林地绿起来,还要让林地富起来。

  油橄榄在地中海沿岸国家已有几千年栽培历史。用初熟或成熟的油橄榄鲜果,通过物理冷压榨工艺提取天然果油汁,是世界上唯一以自然状态的形式供人类食用的木本植物油。油橄榄栽种4-5年后开始结果,盛果期可长达50-100年。果实为核果,外形很像我国的枣。每年3-6月,是油橄榄树开花坐果的时间。7-10月,果实发育成熟,从绿色过渡到红色、紫色,最后变成黑色。世界上橄榄油产量最高的国家是西班牙和意大利,橄榄油品质最好的国家则是希腊,尤其是希腊克里特的橄榄油。全世界橄榄油年产量目前仅230万吨左右,因为其产量低、营养成分上佳,成为世界稀缺资源,价格一路走高。

  天府广场的油橄榄 已经走远的记忆

  “你知道天府广场曾经栽种过的油橄榄吗?”3月20日,在成都市中心的天府广场上,面对突兀的提问,三位上了年岁的地道成都人一脸茫然。而其中一位就住在省科技馆背后,每天接送上学的孙子从天府广场穿过。

  几经周折,记者联系上省林科院原院长王金锡。王老回忆,天府广场曾引种过10多株阿尔巴尼亚油橄榄,当时的树苗还是几经争取才获得的。但具体栽种时间,他已记不清了。油橄榄种植地点就在省展览馆、如今的省科技馆前毛主席塑像两侧。这片油橄榄曾挂过果,尽管挂果数量不多,但果实特别大,这也是成都市民最早见到的油橄榄树。王老说,“这些树还有着特别的意义。”油橄榄生长在地中海沿岸,气候水热不同步,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和多雨。于是,水热不同步的地方才适合油橄榄生长的理论占据主导地位,而四川是水热同步的气候,是否适合油橄榄生长的争论,因天府广场油橄榄挂果才得以平息。

  但记者在天府广场前后搜寻,并未发现油橄榄细小叶子的踪影。

  曾经栽种的油橄榄究竟在哪里?匆匆的行人已无从回答。正当记者踌躇着如何寻找新的线索时,一辆中巴车驶入省经委大院,一群刚结束外出踏青的老者从车上下来。问及天府广场的油橄榄,老人们略显疲惫的脸上有了一丝兴奋,七嘴八舌凑成了完整记忆:1968年,10余株从国外引进的油橄榄栽种在省经委和成都市政府门前的空地上,长势很好,高达七八米,树冠直径六七米,不时有人前来观赏。岁月流逝,逐渐泯灭了天府广场油橄榄的光环,它们渐被淡忘。前几年,成都市政府门前的油橄榄最先被砍掉。去年,天府广场进行新一轮改造时,省经委门前的最后几株油橄榄也香消玉殒了。

  有关天府广场油橄榄的记忆在“老成都”心里,已渐行渐远。